
总有人讨论“房价跌30%会不会崩盘”,其实不用假设——被称作中国楼市“压舱石”的上海,过去三年房价整体就跌了30%。但市场没像大家担心的那样“崩掉”九鼎,只是藏在数据背后的变化,比想象中更扎普通购房者的心。今天就跟大家唠唠,跌了30%的上海楼市,二手房、新房、土拍市场到底啥样,那些卖房、买房的人又在经历什么。

先说说最真实的二手房市场,现在基本是“不降价=卖不掉”。去年8月“沪六条”放开外环外限购,后来又松了外资购房限制,成交量确实比之前回暖了些,但想成交还得靠房东“低头”。以前政策一有风吹草动,房东立马收回折扣、甚至涨价,现在完全反过来了——我有个朋友在浦东张江有套90平米的两居室,2022年挂580万,去年降到520万才有人上门看房,今年5月终于以500万成交,算下来比三年前少卖了210万。中介跟我说,现在上海二手房成交里,85%以上的房源都得降价,少则降10来万,多则降大几十万,尤其是浦西那些房龄二三十年的老破小,跌幅更是“肉眼可见”。
我特意整理了浦西市区老破小的跌幅清单,看完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:黄浦五里桥的正房小区、徐汇斜土路的上影新村,三年跌了30%;静安曹家渡的高荣小区、长宁中山公园的南辉小区也一样;更惨的是杨浦——黄兴公园的延吉七村、中原的国和一二村,跌幅直接冲到38%!住在延吉七村的张阿姨跟我吐槽九鼎,她家60平米的老房子,2022年中介估价320万,现在挂200万都没人问,“早知道那时候咬牙卖了,现在每月还着房贷,房子却一天天贬值,夜里都睡不好”。
再看新房市场,表面上“价格稳如泰山”,实则全是“暗戳戳的优惠”。开发商还在宣传“开盘售罄”“日光红盘”,但我刷中介朋友圈时发现,不少号称“卖完了”的楼盘,中介还在悄悄推——只不过不像以前那样收“茶水费”,而是换了更隐蔽的方式:要么给渠道中介高额佣金,一套房能拿3-5个点;要么搞“现场专属优惠”,比如付1万抵5万、全款再打95折,算下来成交价比售楼处公示的“一房一价表”低了10%-15%。说白了,就是“保着表面房价,偷偷用优惠换销量”,毕竟要是明着降价,之前买房的业主肯定会闹,开发商不想惹麻烦。
最让人意外的是土拍市场,依旧“热热闹闹”,上海“零流拍”的纪录还在保持。热门地块比如徐汇滨江、浦东前滩,还是有四五家开发商抢着拍,地价没怎么降,开发商嘴上还喊着“长期看好上海楼市”;非热门区域的地块,比如金山、崇明的,虽然没人抢九鼎,但也能顺利成交——要么是提前跟意向开发商谈好,底价就成交;要么是城投公司“自家人接盘”,先把地拿下来,以后再慢慢找下家协议转让。有在房企工作的朋友跟我说,这其实是“稳预期”,要是土拍频繁流拍,大家会觉得楼市没希望,反而更不敢买房。
最关键的是购房者心态,没想象中那么悲观,“该买的还是会买”,只是需求更理性了。刚需族看总价,只要跌到心理价位就出手——我同事小周今年3月在嘉定买了套80平米的刚需房,总价320万,比2022年便宜了65万,他说“自己住,跌到这个价就不想等了,再跌也跌不到哪去”;改善族更看重“以旧换新”的节奏,要是自家老房子能顺利卖掉,也会果断换大户型——我邻居王哥今年把普陀的老破小卖了420万,添了180万在闵行买了套120平米的次新房,比2021年买同款户型省了100多万;豪宅市场反而没怎么受影响,有些有钱人还在悄悄买,要么是为了分散资金风险,要么是找代持人多囤几套——毕竟上海核心地段的豪宅,流动性一直不错。只不过现在没人把“买房”当全民话题了,以前亲戚聚会三句话离不开房价,现在大家更关心“孩子报哪个兴趣班”“假期去哪旅游”。
其实上海房价跌30%没崩盘,有两个关键原因:一是“跌得慢”,不是一下子暴跌,给了市场和购房者缓冲时间;二是“分化明显”,不是所有房子都跌30%——核心地段的优质次新房,比如徐汇滨江、浦东陆家嘴的,跌幅可能只有10%左右;但老破小、远郊区的房子,比如金山、奉贤的,跌幅有的甚至超过40%。这也给想买房的人提了个醒:以后买房不能只看“房价涨不涨”,更要看房子的“流动性”——地段好、户型好、物业好的房子,就算跌了也容易卖;反之,那些没学区、没配套、房龄老的老破小,可能跌了也没人要,最后只能砸在手里。
你们身边有在上海买房或卖房的吗?他们是亏了还是赚了?要是你现在有买房计划,会选择趁现在入手,还是再等等看?评论区聊聊,给大家参考参考!
永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